航空工業北控所發展史(574廠(634所)——北京教學儀器廠)

免費試用

航空工業北控所 2022-05-03

16912 0 0

574廠——北京教學儀器廠歷史悠久,發展歷程中經過多次變化,1984年由廠升級變身為研究所,授予代號航空工業部第634研究所,所名北京航空產品測試技術研究所(后又更名為北京長城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在航空工業是一個最有故事的研究所。

與新中國誕生同步成立發展的單位前身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新中國經濟建設公司收買了資本家胡先洲開辦的寶豐鐵工廠和水上商行,從此兩廠都成了公營企業,水上商行改名為新中國科學儀器廠。

1950年12月,為改善兩廠生產條件,擴大經營生產,北京供銷社決定兩廠合并,另選廠址建設新廠,合并后名稱定為新中國儀器機械廠。

在黨中央政策指引下,工廠發展迅速,倍受領導關懷,1951年4月,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廠視察,并題詞“把這個儀器工廠好好的辦好”。

1952年,為了適應“一五”需要,根據政務院指示,新中國儀器機械廠移交給輕工業部建制,改名為北京科學儀器廠,工廠進入國營企業序列。

1954年,為了使儀器生產與教學工作更好地結合,輕工業部將該廠移交給教育部,改名為北京教學儀器廠。


【1951年4月朱德總司令視察新中國科學儀器廠題詞】

1968年3月5日,國防科委為加強三機部六院的試制力量,經與高等教育部商定,報國家計委批準,決定把北京教學儀器廠劃歸六院建制,當年4月1日起,該廠政治、科研、試制、生產、后勤、基建、軍事等工作轉由六院領導。從此,該廠由從事教學儀器生產轉變為航空工業科研試制生產。當時該廠有各類人員897名(其中科技人員58名、技術工人644名,其余為政工、行政、勤務人員),占地面積11.73萬平米。隨著體制調整,生產性質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生產任務主要為各研究所試制生產測試儀器等,為后續專門從事航空測控技術的研發打下了基礎。

自1968年4月到1977年底,六院共下達各所委托該廠研制生產的型號試驗件、測試儀器和非標準試驗設備等來圖加工項目約820項,機床10項,總產值累計達到1836萬元。為型號研制加工的主要項目有直7飛機主、尾減速器和彈性聯軸器的試制,殲5飛機迎(攻)角傳感器的開發和研制、液壓單軸轉臺的研制,靶機的技術引進和生產、發動機葉片調節器、發動機燃油系統附件的研制、雷達天線罩電性能自動測試系統機械部分的試制,機載雷達伺服執行機構中的執行元件液壓馬達的研制和生產,多項技術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填補了技術空白,為國防科研力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以(70)司軍字第28號文,授予北京教學儀器廠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四廠,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字816部隊勁松機械廠。

1973年“部院第二次合并”后,該廠改稱國營574廠,首任廠長兼總工程師許錫瓚、黨委書記鐘天豐。


【574廠老廠房】

1974年1月7日,574廠名稱又變更為國營長城機械廠,代號為國營第五七四廠。

1977年,根據航空科研和航空產品測試儀器設備規劃的要求,經六院批準成立了航空產品測試儀器設備研究室,開始向航空產品測試儀器設備研究制造廠方向轉變。

1982年9月,經航空工業部批準,在574廠組建了廠屬研究所,專門從事航空測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專業能力提升,由工廠變身研究所

1984年1月5日,時任航空工業部部長莫文祥等領導到574廠視察工作,在這里召開的部黨組會議上,決定將上海的573廠、北京的574廠改為研究所。航計函(1984)1172號文下達了《關于五七三廠、五七四廠更改名稱問題的批復》,明確兩廠今后的任務、性質以航空產品測試技術的研究、開發為主。1984年9月20日,該廠正式改名為北京航空產品測試技術研究所,代號為航空工業部第六三四研究所(簡稱634所),第二名稱:北京長城科學儀器廠。至此,由廠轉為研究所,六三四所正式誕生。1985年,任命莊梓新為所長,高世瀛任黨委書記。

六三四所是在五七四廠的基礎上改制而成,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由工廠改為研究所后,依據上級在批復中明確的以航空產品測試技術研究與開發為主這一總的方向,確定將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動態模擬技術作為研究所今后重點建設的專業,在有限的資金范圍內,改善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條件。改造了金工樓,全面安置了三個專業的研究、設計、試驗與生產場所,完善了必要的試驗手段和增添了必要的設備。

1988年11月,改名為航空航天工業部北京測控技術研究所,代號為航空航天工業部第六三四研究所,第二名稱航空航天工業部長城科學儀器廠。

八十年代初,574廠確定的技術發展路線為建立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測控系統。1982年在深圳興建了中航深圳電腦廠,1984年1月25日,鄧小平同志視察了中航深圳電腦廠,肯定了電腦廠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辦廠方針和方向,肯定了電腦廠的成績。

通過十年的努力,在航空預研工作和型號任務方面,634所制定了以微型計算機的開發應用為基礎的建立機、電、液相配套的專業體系,著重發展航空信息技術、航空傳感器技術、模擬仿真技術、液壓執行機構及精密機械技術的科研發展方向;在市場產品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能源三工程,輕工一條線”為代表的典型民品,即煤礦井下安全監測系統、電力自動化監測系統及油田三相分離自動化計量工程,制鞋自動化生產線設備。

拆建新所,拓展發展空間

“八五”期間,634所開始承擔航空預研任務。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該所決定利用寸土寸金的地緣優勢,拿出科研生產區50%的土地面積,與國內外客戶合資合作,爭取早日建設科研樓,建設一個嶄新的研究所。

關于合資合作的請示報告得到朱育理副部長批示同意。而后中外合作經營的《航華科貿中心項目建議書》得到朱镕基、李嵐清、鄒家華三位副總理圈閱后,國家計委批復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在雙方簽署的合同中,外商除向北京市政府補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外,支付給634所拆遷還建、科研生產損失補償金2億元、1800萬美金。另外,與四川駐京辦事處和經貿部海外經濟合作總公司簽署建房協議。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用以興建制鞋機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謀求更大發展。

1994年2月4日,中外合作企業“航華科貿中心有限公司”合同書和章程在釣魚臺國賓館八方苑正式簽約,利用拆遷還建費建設一個新所。1996年,改名為北京長城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

“九五”期間,航空工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傃b備部第一次把通用測試技術列入跨部門重點預研項目,同時又列為國防重點關鍵技術;國防科工委把試驗與測試技術列入四項科研基礎能力項目之一。634所適時提出“九五有為,十五有位”的方針,副所長魏宗陽和總工程師蔡小斌分別參加專業組工作,為研究所預研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1998年7月30日,“航空測控大廈”落成暨航空測控技術發展中心揭幕。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出席了揭幕典禮。國防科工委、北京市、航空工業總公司、各廠所領導組成的200多位來賓出席了入駐儀式,所長閻少其致歡迎詞,上級領導航空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彥仲同志、來賓代表航材院院長劉伯操同志致賀詞。航空工業測控技術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測控中心)的掛牌運行,是634所的一個新的起點,這對于我國航空測控領域,特別是對于634所的專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航空測控大廈落成暨航空測控技術發展中心揭幕儀式】

率先改制融入市場經濟,軍民融合確立測試領域地位

2001年12月28日,經原國防科工委批復,北京瑞賽科技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成為國防科研院所第一家改制試點單位,仍繼續保留634所的代號。


【大北窯瑞賽大廈】


634所改制掛牌成立】

2006年12月,以634所建設測控和仿真科研生產基地的名義,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出讓29952.3平方米,建設中航工業科技商務園(簡稱E-Park)。

634所在“十五”、“十一五”十年間,全面確立了在測試領域的地位,承擔了總裝預研、總裝基金、科工局、集團創新基金、航空基金、基礎科研項目等相關研究任務,使得軍品預研項目數量和經費總額都有提高。預研成果在航空領域的推廣應用,為航空工業幾十家兄弟單位,提供了測試與仿真設備。同時還為航天、兵器、中國科學院、大專院校等提供了配套的仿真及試驗裝置,主要產品系列包含AMC、PXJ和轉臺與測試加工設備等。成果的推廣應用取得了突出的成效。634所不斷跟蹤國內外先進的測控技術與市場變化,加強與同行業及其他軍工行業的聯系與合作,橫向技術開發合同額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比“十五”增長了10倍多。

聚焦航空、深耕主業,專業化重組,搬到亦莊東區

2009年3月,為了科學配置現有資源,實現業務專業化發展,集團公司對634所進行了業務劃分和機構重組。根據總體部署,2014年,634所總部統一搬遷至E-Park第9號樓新區。這也是634所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形成了東區辦公、研發,西區試驗、生產的布局,完善了科研生產條件和信息化、保密手段。


【東區亦莊辦公大樓】

2009年集團公司專業化整合以后,634所梳理技術體系,鞏固行業占位。經過十年來的技術積淀和產業發展,634所承接了多項國家、國防重點任務,取得了多項能力資質,為國防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34所作為牽頭單位承接了集團首個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項目“全視角高精度三維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自主開發出了高速CMOS線陣傳感器芯片、光學模塊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器件,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參與了Y20、AG600和C919大飛機“三劍客”的地面試驗支持與測試,贏得了客戶肯定;研制成功了飛機定位儀,可為用戶在飛機地面維護、保障測試過程中提供一機多用的測量解決方案,作為飛機“四隨”保障測試設備,填補了國內該類測量設備在型號維修保障應用上的空白;自主研發的滑油金屬碎屑在線檢測傳感器、油液污染度在線檢測傳感器等產品在飛機、發動機、直升機、艦船、導彈等10多個國家重點型號上得到應用,為武器裝備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634所建立起了狀態監測特種傳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是集團公司目前在傳感器技術領域唯一的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為提升我國航空裝備狀態監測能力提供了基礎技術研究和科研試驗平臺;擁有的裝備測試性實驗室,是空裝批準成立的首批重點型號裝備測試性實驗室之一,也是經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國防科技工業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的CNAS及DILAC實驗室,為裝備的測試性設計和驗證評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同樣獲得CNAS及DILAC資質的還有油液檢測實驗室,該實驗室具備油液理化性質的檢測能力,能夠為軍民產品的研制提供試驗手段支撐,并為社會提供檢測技術服務,檢測能力得到廣泛認可。

2019年,為進一步推動航空工業綜合測控、測試專業及產業發展,上級單位將賽維航電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委托給634所直接管理。如今,634所已經成為專門從事航空測試技術、測試設備的研究、開發、生產的科研生產聯合體,聚焦狀態監檢測技術、綜合測試技術、智能技術、仿真測控技術等研究方向,立足航空,輻射國防,軍民融合,提供覆蓋產品全壽命周期測控技術、軟/硬件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是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的測試設備研制和生產的定點單位,還可承擔測試性和自動測試系統第三方驗證評價,提供軟件測試服務。

634所是中國航空工業技術裝備工程協會理事長單位、國防科技工業自動化測試技術創新中心的依托單位、航空測控技術發展中心和中國航空學會測試技術分會掛靠單位、中國商用民用飛機集成測試技術中心,空軍航空裝備自動測試專家組日常辦事機構與副組長單位;還是核心期刊《測控技術》雜志發行單位。建所以來,634所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和集團公司各類獎項60余項。

634所現有在職人員355人,其中科研技術人員228人,具有高級職稱75人(其中研究員16人),占總人數的21%;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員工12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38%,擁有一支精干的科研人才隊伍。

634所在支撐國家各項軍、民機型號研制,提升自身技術積累的同時,不斷探索構建立體科學管理體系,提升管理軟實力,打造企業品牌,締結合作伙伴,謀劃共同發展。

素材:航空工業北控所提供



評論 (0)


暫無評論

免費試用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系
若當前手機號碼未注冊航空產業網,系統在您提交信息之后會自動為您注冊賬號
用戶密碼默認手機號碼最后6位